知全椒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44|回复: 0

人文全椒 | 全椒名人不止吴敬梓

[复制链接]

216

主题

218

帖子

427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6
发表于 2022-4-14 12: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吴敬梓 (1701~1754) 121452ziu3uxpxu3miimjd.jpeg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年54岁。幼即颖异,善记诵。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我国伟大的讽刺文学家。他所处的年代恰逢清康、雍、乾“盛世”,成长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门第,科举世家。吴敬梓,天资颖异,文章过目辄能背诵。他除精读百家经史典籍外,还广泛涉猎稗官野史、诗词曲赋,因之学识渊博,见解过人,诗文援笔立就。吴敬梓13岁丧母,14岁随父吴霖起至江苏赣榆县学教谕任所读书。18岁回滁州应职。雍正元年(1723年)忧愤成疾而终。吴敬梓性格豪爽,不匀治生。丧父以后,宗族之间围绕遗产问题解夺不休。吴敬梓愤激之余,不顾礼法,典卖田宅,遇贫即施,寄情风月,挥金如土,不十年,万金遗产挥霍殆尽,一时之间“乡里传为子弟戒”。吴敬梓在服丧期满以后,也曾几次参加乡试,但都榜上无名。父母的见背,家道的中落,妻奴的亡散,科场的失望,世俗的白眼,对吴敬梓的刺激很大,于是动了离乡的念头。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的一天,33岁的吴敬梓怀着“逝将去汝”的满腔激愤,决然离开故乡全椒,移家南京,寓居于秦淮水亭,开始了生活旅途中新的一页。南京,这个六朝故都,当时为两江总督驻地,交通便利,商贾云信,四方才士争来荟萃。敬梓一到南京,即以自己的瑰琦行结识了一些品学优的知识分子,其中有经济学家、考古学家、诗人、画家、数学家、天文学者等;同时,还以平易近人的态度接触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伶工、歌记等市井奇人,唯独对侯门权贵、富商巨贾以及热衷时文八股的士子不屑一顾。乾隆元年(1736年)春,安徽巡抚赵国麟接受了江宁巡导唐时琳,安徽学使郑江的辗转推换,在抚院甄试了吴敬梓,发现他才学优良,于是举荐他赴京应“博学鸿词”科廷试。官吏“朝夕造请”,促其就道,吴敬梓却称病不赴。不赴鸿博,纵情诗酒,生计因而日益困顿,时或靠亲友周济度日,时或靠典衣卖文维生。虽囊无一线,但安之若素。他的先人门生故吏半天下,然而吴敬梓从不居恩索报,有时断炊数日,也从不去一叩豪门;严冬无炭取暖,就邀约五六知已,乘月色从秦淮水亭绕城堞步行数十里,歌吟呼啸,到天亮时分,入水西门大笑散去,夜夜如此,谓之“暖足”。越是在困境之中,越能洞察世人的真面目。吴敬梓移家南京后,随着结交面的广泛,进一步拓宽了他的视野,他历经世态炎凉,看透八股,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积十余年之功,终于成书。1751年,乾隆首次南巡,举行征召,众士子迎銮争献诗赋,企求封赏,唯有吴敬梓洞察朝造字征聘之虚伪,竟藏匿家中,企脚高卧,进行回避:足见先生鄙薄功名利实禄,绝意仕途的高尚精神。乾隆十九年,54岁的吴敬梓,携妻及幼子客居扬州琼花观后土祠。在宁期间,他曾因倡修泰伯祠出卖了祖上最后一点遗产。此时吴敬梓生活更加窘迫,健康状况也日渐恶化。这年十月二十八日薄暮,他访友归来,又吃了一壶酒,不料就寝后,猝然痰壅,不及救治,溘然长逝。其时,吴敬梓一贫如洗,由友人卢见曾出资归葬南京。二百多年以后,为了纪念这位讽刺大师,人们在他的家乡为吴敬梓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他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胡适:曾蒐求吴敬梓的佚著而不可得。胡适在《吴敬梓传》说:“安徽的第一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刘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的吴敬梓。”王又曾:《书吴征君敏轩先生文木山房诗集后有序》:“国初以来重科第,鼎盛最数全椒吴。”邢文伟
121453io5t55vnba3g3sg9.jpeg
邢文伟,唐代宰相。滁州全椒人(今安徽省全椒县襄河镇人)。年轻时与和州高子贡、寿州裴怀贵俱以博学知名于江、淮间。以进士迁太子典膳丞(东宫典膳局郎,正六品上;丞,正八品上:掌进膳尝食。全椒县时属滁州)。乾封元年(666),太子[长子李弘,是武则天二十九岁,即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所生.曾被封为代王,显庆元年(公元656年)立为太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为其纳妃于九成宫,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病死于合璧宫绮云殿,追为孝敬皇帝。]久在内宫不出,不见宫臣。时任太子典膳丞的邢文伟竟敢给太子减伙食,并给太子:“臣窃见《礼·戴记》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严,则有司过之史,彻膳之宰。史之义,不得不司过;宰之义,不得不彻膳,不彻膳则死。'今皇帝式稽前典,妙简英俊,自庶子已下,至谘议、舍人及学士、侍读等,使翼佐殿下,以成圣德。近日已来,未甚延纳,谈议不狎,谒见尚稀,三朝之后,但与内人独居,何由发挥圣智,使睿哲文明者乎?今史虽阙官,宰当奉职,忝备所司,未敢逃死,谨守礼经,辄申减膳。”太子在邢文伟的责问下,疚意答书曰:“顾以庸虚,早尚坟典,每欲研精政术,极意书林。但往在幼年,未闲将卫,竭诚耽诵,因即损心。比日以来,风虚更积,中奉恩旨,不许重劳。加以趋侍含元,温清朝夕,承亲以无专之道,遵礼以色养为先。所以屡阙坐朝,时乖学绪。公潜申勖戒,聿荐忠规,敬寻来请,良符宿志。自非情思审谕,义均弼谐,岂能进此药言,形于简墨!抚躬三省,感愧兼深!”邢文伟由此知名。后来,右史缺位,宰臣进拟数名重臣补位,高宗说:“邢文伟嫌我儿不读书,不肯与肉吃,此人甚直,可用。”遂拜右史(起居舍人,从六品上,属中书省,掌脩记言之史,录天子之制诰德音,如记言之制,以纪时政之损益,季终,则授之於国史。龙朔改曰右史)武后时,累迁凤阁侍郎,兼弘文馆学士。永昌元年(689)丁卯,与春官尚书范履冰一同进位为“同平章事”,即为宰相。天授元年一月戊子,王本立罢内史。邢文伟擢为内史(中书省长官,一般认为是首席宰相),岑长倩、武承嗣同凤阁鸾台三品,凤阁侍郎武攸宁为纳言。后因检校内史宗秦客(刚升入宰相班一个月)因为武则天所弃,而邢文伟与秦客关系交好,被牵连连坐,贬为珍州刺史。武后时代,株连妄杀之风甚盛。一日邢文伟听说有朝廷来人入州境,认为是受武则天之命来杀自己的,于是执不受侮之心,自缢而亡。一位“直士”、博学之人走完人生。死后归葬故乡全椒,墓庐今不知何处。憨山德清 (1546~1623)
121453pmc1f11lccl7emlc.jpeg
德清(1546—1623),字澄印,别号憨山,是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今属安徽省)人。12岁,投南京报恩寺出家为行童。主持西林命法孙俊公教他读《法华经》,4月即能背诵。西林见其聪颖,为其延师教读《四书》、《易经》及古文诗赋。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谒云谷(法会)于摄山栖霞寺,阅读《中峰广录》,大为感动,因此决意学禅。并于同年冬受具足戒。几年后,被延为报恩寺义学教师。隆庆五年(1571年)北游参学,先至北京听讲《法华》和《唯识》,继游五台山,见北台憨山风景奇秀,默取为号。万历二年(1574年),离京,游嵩山、洛阳,至山西蒲州会见妙峰,同上五台山专事参禅。万历五年,刺血泥金书《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获帝赐金纸以助。万历九年(1581年)神宗慈圣太后派人至五台山设“祈储道场”并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无遮会为道场回向。越年在山讲《华严玄谈》,听众近万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赴东海牢山(今山东青岛崂山)那罗延窟结庐安居,开始用憨山为别号,皇太后遣使送3000金为德清建庵居住。时山东灾荒,德清建议将此费全数施予孤苦。太后感叹,特为造寺,赐额“海印寺”。万历二十年(1592年),访达观于房山上方山,同游石经山,巡礼隋静琬所刻石经。得悉静琬塔被僧所卖,达观出资赎回,德清为撰《复涿州石经山琬公塔院记》。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神宗不满皇太后为佛事耗费巨资,因海印寺址曾为道院,有道士状告于朝,德清以私创寺院罪充军广东雷州(今海康县)。南行至韶州,入曹溪南华寺参六祖肉身。越三年三月到达雷州。时雷州旱荒,饥民死亡载道,德清发动民众掩埋并建济度道场。八月间还广州,当地官民仰慕其学德,经常有人拜访。德清即以罪犯服装登座为众说法,一时传为佛门佳话。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南韶长官祝公请德清入曹溪。时南华寺衰落已久,到寺后,开辟祖庭,选僧受戒,设立僧学,订立清规,一年之间百废俱兴。还整理出版《坛经》,编撰《曹溪通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达观因“妖书”事被捕下狱,累及德清被遣还雷州。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八月,明廷大赦,德清再回曹溪。为修复南华寺大殿,自往端州采运大木。因有僧侣诬其私用净材,讼于按察院。后-大白,德清坚决辞去曹溪主持,至广州长春庵,为众讲经。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从广州至衡阳,居灵湖万圣寺。在衡阳写成《楞严通议》,《法华通议》、《起信论略疏》,并亲自开讲。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正月,去杭州云栖寺为祩宏作《莲池大师塔铭》。时各地僧徒领袖在西湖-欢迎,盛况空前。同年五月回庐山。其时九江众弟子为德清在庐山五乳峰下扩建道场,命名为法云寺,于此为众开讲《法华》、《楞严》、《金刚》、《起信》、《唯识》诸经论。又为继续华严一宗的遗绪,据《清凉疏钞》撰成《华严经纲要》80卷。天启二年(1622年)十二月,德清回到曹溪为众说戒讲经。天启三年十月十一日圆寂于南华寺,寿78岁。曹溪原是中国禅宗的祖庭,到了明末久已荒废,经德清锐意经营,始恢复旧观,因此,被称为曹溪中兴祖师。崇祯十三年(1640年),弟子等将其遗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南华寺内供奉的憨山肉身像。德清擅长诗文书法,来往南北,多为人撰写碑记塔铭,所作序跋题赞亦不少。还博通内外学,著作有:《观楞伽经记》8卷、《楞伽补遗》1卷、《华严经纲要》80卷、《法华击节》1卷、《金刚经决疑》1卷、《圆觉经直解》2卷、《般若心经直说》1卷、《大乘起信论疏略》4卷、《大乘起信论直解》2卷、《性相通说》2卷、《肇论略注》6卷、《道德经解》2卷、《观老庄影响说》1卷、《梦游诗集》3卷、《曹溪通志》4卷、《八十八祖道影传赞》1卷、《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2卷等。由门人刊行的有《憨山老人梦游集》40卷(现流通本55卷)。这些著作都被收入明方册本《续藏》。德清在佛教内主张禅净双修,对外又宣传儒、道、释三教调和。他在《道德经解》卷头《观老庄影响论》中,极力主张调和三教的思想。他说:“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梦游集》卷39《学要》条)张洎 (934~997)
121453om27o2ztnxgpc4tc.jpeg
张洎(934~997),字师黯、偕仁,全椒县草庵乡沿河村人(今名)。他行止洒脱,文采清丽,博览佛道书籍。张洎中南唐进士后官礼部员外郎、知制诰,起草诏书,参予机密,深得后主李煜的信任。后担任中书舍人,拜清辉殿大学士。宋开宝八年(975),太祖赵匡胤灭南唐,张洎跟随李煜作阶下囚。金陵被围时,张洎曾劝李煜拒降,并起草蜡书调遣救兵,被捕后宋太祖责问张洎,并取出缴获的蜡书对证。张洎毫不惧怕,从容地回答:“各为其主,今能一死,尽为臣之份了。”因此受赵匡胤的器重,授官太子中允,入舍人院。太平兴国四年(979),张洎先后出知相、贝两州(相州,今河北邢台、河南林县一带;贝州,今河北与山东交界数县),数年后回京任礼部郎中。淳化年间,张洎出任太仆少卿,太宗召见他说:以往,太仆少卿乃是闲职,今我赋其为要职,你即是改制后的首任。今后,凡是章奏必经你手后再呈递给朕。不久,又被拜为谏议大夫、大理寺判兼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翰林院学士,一时深得信任。太宗赵匡义曾赐诗称赞他为“江东人士之冠”。端拱初年契丹入侵,张洎上表建议练兵聚谷,分屯军队于边塞。至道二年(996),赵匡义任命张洎为参知政事(相当副宰相),与寇准同列中枢,因政事为寇准主持,遂专修政纪、编纂史籍。次年赐誉推忠佐理功臣、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清河郡开国侯。张洎因身为二臣,议事常常迎合太宗意旨,后被太宗察觉,降刑部侍郎,十余日后病逝于京(今开封市),死后追赠刑部尚书。张洎有文集50卷流传于世,其中《贾氏谈录》是他为南唐出使赵宋时所记录的贾黄中谈话录,内容多为唐代轶闻。张汝舟 (1899~1982)
121454tyczf9ekc99c1dn6.jpeg
张汝舟(1899~1982),名渡,字汝舟,号二毋居士(取“毋欲速毋见小利”之义),国内学术界著名学者,全椒县章辉乡南张村(该村建国前属合肥县)人。张汝舟少时家贫而颖异好学,赖宗族资助读书。民国8 年(1919 年)毕业于全椒县立中学校,在校成绩优良,毕业后无力升学,被荐至江浦县三虞村任塾师,获交于林散之先生,一见莫逆。民国15 年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受业于溧水王冬饮、蕲春黄季刚、苏州吴霜崖等著名学者门下,学业日进。民国19 年毕业后,历任合肥省立六中、省第一临时中学、湘西永绥国立第八中学高中部国文教员。民国30 年起任湖南兰田国立师范学院讲师1 年、副教授3 年。民国34 年秋,任贵州大学教授。1953 年院系调整至贵阳师范学院,1959 年复回贵大任教。“**”期间受到**,于1971 年9 月被遣返故里南张村赋闲。1979 年除夕彻底“平反”,于次年春被聘任为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中文系顾问。1981 年冬,贵州省教育厅邀请张返黔讲学,未能成行,于1982 年1 月22 日因脑溢血溘然病逝于滁州师专。张汝舟青少年时代就好学敏思,勤于写作,经60 余年在教育、科研工作上的不断努力,完成书稿近300 万字。他学问广博,著述涉及经学、史学、文学、哲学、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考据学、佛学等各个领域,均有独到见解。尤其对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更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星历观,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张汝舟早期著述大多属于声韵、训诂、考据诸方面,以声韵见长。他宗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发扬了章(太炎)、黄(侃)学派声韵训诂学的成就。声韵学方面的主要著述有近10 种。抗日战争期间,为适应教学需要,开始撰写语法方面文章,他从中国固有的章句训诂入手,归纳出一套颇有特色的简明文言语法体系,对汉语语法学作了新的探索。他在汉语语法方面的主要著作有6 种,论文10 余篇。训诂考据是张汝舟学术活动的重要内容,主要著作有8 种之多。此外,古代天文历法是他学术中最有成就的部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灿烂的明珠, 长期以来受“四象”、“三正论”、“岁星纪年”、“三统历”、“积年术”以及“占卜术”的影响,蒙上了历史尘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张汝舟60 岁后开始从事古天文历法的研究,他独排纷纭不已的各家之谈,另辟蹊径,以天文科学数据、地下出土文物和典籍记载为依据,多年研究,精心推求,终于考证出《史记·历书·历术甲子篇》是我国第一部历法宝书(四分历),《汉书·律历志·次度》为制定这部历法的天象依据。并按照这一理论顺利地解决了文史典籍中一系列有关古天文历法的问题,从而使中国古天文历法重放异彩。他还运用自己的研究体系,撰写了《西周考年》,批判了日本天文史学者新城新藏对武-商时间的错误论断,把我国信史年代提前了40 年。他的古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和论文除《西周考年》外,还有《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表解》、《〈历术甲子篇〉浅释》、《〈殷历〉朔闰谱》、《〈殷历朔闰谱〉的使用》、《〈殷历·甲子部〉朔闰推演法》、《〈三统历与殷历〉章部对照表》、《〈夏小正〉校释》、《谈〈幽风·七月〉的用历》、《西周经朔谱》、《春秋经朔谱》等。张汝舟由于长期受到冤假错案的压制,言以人废,著述得不到发表,除少数付梓外,绝大多数著述都是油印稿。根据中央迅速抢救老一辈学者专长的精神,1982 年5 月,以贵州大学为主成立了“张汝舟教授遗著整理小组”,整理出版张汝舟的遗著。张汝舟为人平易纯朴、恭谨谦逊,朋友知交肝胆相照。在学术问题上,对青年后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对权威人士,亦不盲从。他治学勤奋,在中央大学读书时就有“博及群书张汝舟”的雅誉。他虽奉佛茹素,但治学勤奋无纤介出世之想,为人处事有强烈的是非感,因此深受朋辈及后学的尊崇和爱戴。在国立八中任教时,主持校务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派骨干分子邰华曾劝其入党为官,张则以“君子群而不党”相答。他对国统区前来学校“视察”、狐假虎威、高高在上的官僚政客给以白眼。他经常在教室内痛斥那帮权贵:“这些衮衮诸公,肚大腰圆,只知发国难财,而不能真正办好教育,我看他们都是**。”面对国土沦陷、山河破碎,眼见污吏横行,他痛心疾首,常说:“这些人纵贪欲而殃及于民,仁者岂忍?肆凶残而祸返诸己,智者不为!”要学生们在抗战艰苦的年代,刻苦钻研学问,好好做人,做到“咬得菜根,百事可成”。民国38 年,贵州大学学生在中共贵州省工委的领导下,开展爱国运动,张汝舟冒着生命危险去省府面见贵州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当面抗议国民党政权乱捕领袖的暴行。张汝舟衷心地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科研教育事业,他一生忠于职守,从不计较个人恩怨。建国后不久,在肃反运动中被隔离审查,著述不能发表,他深以所学不能对祖国有所贡献为苦。在《临江仙》一词中他写道“有身难许国,空下董生帷”,苦闷心情溢于言表。1956 年冤案平反后,他高兴地作了《归途雨霁》一诗,用“雨后更觉草鞋轻,要趁斜阳赶一程”的诗句自励。“0”中,他重遭厄运,遣返故乡后,以古稀之年不甘闲居,仍聚乡村小学教师讲学于茅房草舍,自编讲义散发四方不取分文。“0”结束后,他的冤案得到了彻底昭雪。1979 年,他以81 岁高龄振臂高呼要“且逐牛郎泛一槎”,在给友人的信中,一再说“要动养,不能静养”、“浪费时间就是犯罪”。当安师大滁州分校聘请他执教时,他欣然前往,提携青年教师不辞劳苦。在此期间还主持了由山东大学、南京大学、贵州大学等十余所院校师生参加的中国古代天文历法讲习会,担任主讲;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把他的古天文历法体系全部勾勒出来。当时他已82 岁高龄,身体虚弱,行动都已困难,但精神极为振奋,表现出一位学者对学术的忠诚和责任感。1981 年冬,张汝舟受邀返黔讲学。他身受不测之冤20 余年,本人受难,子孙遭累,但他却不计个人恩怨,立即做好返黔准备。他说:“贵州是我第二故乡,我要对得起贵州人民。”正是这种心怀祖国和人民的宽广胸怀和“要趁斜阳赶一程”的精神,才使他不论身处何境均“耕耘”不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张汝舟在学术界及其他各界担任的职务有: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汉语大词典》安徽编纂处复审顾问、安徽省高等院校古汉语研究会顾问、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特邀名誉理事、安徽省政协委员。平安 (?~1409)
121454wfghy0fyxkqfgss4.jpeg
平安(?-1409年),小字保儿,滁(今安徽滁州全椒)人,明朝早期将领、官至北平都指挥使。明太祖养子,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之子。早年随朱棣出塞作战,父亲死后,继任为济宁卫指挥佥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以列将的身份随耿炳文北上平乱。建文二年(1400年)至建文三年(1401年),在靖难之役中屡败朱棣,斩杀其将数人。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大败南军,平安被俘,同年朱棣命其为北平都指挥使。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被逼自杀。洪武元年(1368年),其父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在跟随常遇春攻克元大都时战死,平安继承其父之职,后屡任密云指挥使,右军都督佥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派军平乱,平安以列将的身份随军出征。耿炳文为朱棣大败之后,建文帝派李景隆接替其统帅之位,任命平安为先锋。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二十四日,朱棣欲图渡过白沟河,回援北平,在白沟河侧与平安相遇,平安率领万余骑兵准备拦截,朱棣看不起他,扬言要击败平安,但双方交战之后,朱棣却不能如愿。时朝廷六十万军队驻扎在白沟河上游,朱棣亲率将士冲入阵中,以百余骑在前,假装退却,令平安军队骚动,朱棣趁机攻击,平安只得败走。深夜时各自收兵。第二天,两军再战,平安连败朱棣部将房宽、陈亨二人,朱棣觉得形势不利,亲自上阵战斗,冲入阵中,平安十分勇猛,差点刺中朱棣,然而朱高煦率领援军赶到,朱棣得以逃脱。五月,李景隆败走济南,朱棣率军围攻济南,平安率军驻扎在单家桥,出兵御河夺取燕军的运饷船只,又挑选五千名水性好的士兵渡河逼近德州,加上济南城内铁铉、盛庸的坚守,朱棣-撤军,平安和吴杰进驻定州。九月,任左副总兵。建文三年(1401年)元月,平安和吴杰先后在威县、深州被朱棣击败。三月,朱棣与盛庸大战于夹河,平安和吴杰率军从真定前往支援,途中得知盛庸大败的消息后回军,但朱棣用计引诱吴杰、平安出兵袭击,双方于单家桥交战,平安率军奋击,大败燕兵,擒获薛禄,后薛禄逃跑,双方又战于滹沱河,复败薛禄,平安在阵中架起木楼,交战时他总要登楼眺望,以强弩射击燕军,所杀颇多,但交战时忽然刮起大风,掀屋拔树,风声如雷,燕王军队趁势猛攻,平安、吴杰只得败退真定。五月,燕军出兵大名,平安和吴杰、盛庸分兵切断燕军粮饷道路,朱棣颇为担忧,派指挥武胜上 书朝廷,请求停战,撤退平安等人,以此作为缓兵之计,建文帝大怒,将武胜关入诏狱。七月,平安从真定出兵,率万名骑兵乘虚直捣北平,在离北平城五十里之地扎营,朱棣派刘江等迅速回救,平安败退。[12-13] 时大同守将房昭率军进入紫荆关,平安从真定供饷给他。八月,燕兵北归,平安与燕将李彬战于杨村,李彬战败。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决定和建文帝决一死战,再次南下,平安率四万骑兵尾随其后,朱棣于是设伏于淝河,双方交战,朱棣派白义、王真、刘江迎敌,平安斩杀王真,逼的朱棣亲自出马,平安的部将火耳灰迎战朱棣,却因战马突然摔倒而被擒,平安稍稍撤退。四月,平安率军进至小河,派出左右翼进击燕军,斩其大将陈文,时平安驻军于桥南,朱棣驻军于桥北,相持数天,平安准备转移,却于北坂遭遇燕军,战之,险些刺死朱棣,此战后朱棣率军绕到平安军后,只留千余人驻扎桥北,恰逢徐辉祖率军前来支援,双方大战于齐眉山下,从中午打到下午,以燕军败退告终,随后何福率军前来会合。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二十五日,何福移驻灵璧,以深壕高垒自固,但粮运却被燕兵所阻,不能运达,平安只得分兵六万迎战,却被朱棣以精锐骑兵拦截,何福出城来援,却被朱高煦所败。平安、何福等诸将商议后,决定转移到淮河去寻找粮食,于是当夜下令听到三声炮响马上出发。二十九日,燕军突然进逼灵璧,发射三炮,南军误以为是出发的信号,争相奔往营门,于是营中大乱,燕军乘机进攻,南军大败,何福逃跑,平安和陈晖、马溥、徐真、孙成等三十七人为燕军俘虏,在军中的文臣、宦官一百五十余人也被俘虏。[19-20] 平安被俘后,朱棣感叹道明太祖所养的武士,就只有平安一人而已了,而燕军将士纷纷请求杀死平安,但朱棣爱惜平安的才勇,便挑选精锐士兵将他护送到北平,命世子朱高炽和郭资等善待他。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命平安为北平都指挥使,不久又进升为行后府都督佥事。永乐七年(1409年)三月,明成祖巡幸北平,翻阅奏章时见到平安的名字,对左右说道:“平保儿尚在耶?”,平安知晓后,识趣地自杀了,死后,明成祖下令将平安指挥使的俸禄传给他的儿子。平安自建文元年(1399年)7月,以先锋之职参加战役以来,分别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建文三年(1401年)三月、七月、八月、建文四年(1402年)四月于白沟河、单家桥、杨村等地屡败燕军,击杀燕军骁将王真等数人,败燕将房宽、陈亨、薛禄、李彬等七人,擒获薛禄,两次险些刺死朱棣,燕将中无人敢挡其锋,威名赫赫,战功无数,整个靖难之役中,朱棣屡次和南军大战,所向披靡,唯独在对平安、盛庸二人时才会挫败。苏桦 (1922~1989)
121454cumw9w3hl1181aw4.jpeg
苏桦(1922~1989),原名苏文桥,全椒县黄集乡大苏村人。苏桦于民国27 年(1938 年)10 月参加革命,次年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皖东省委驻全椒县马厂工作团员。新四军八团游击队指导员兼地方区委书记、二师军工部修械厂指导员、津浦路东四分区政治部党支部书记、四分区-侦察科科员等职。在同日伪军进行的斗争中,立场坚定,英勇顽强,积极开展地方工作,发动群众,筹粮筹款,组建了一支游击队,进行武装斗争,受到了领导的表扬。民国30 年,在新四军第二师开展创模范支部、模范党员活动中,被评为模范党员。苏桦从民国35 年1 月起,先后任定远县股长、苏北五分区科员。民国37 年10 月以后,任中共江淮四分区全合县委工委副书记、全合县总队副政委、全椒县副县长、滁县县委组织部部长等职。苏桦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敌后斗争,不顾个人安危,坚决打击敌特,大力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为维护解放区的社会秩序、开辟新解放区和支援解放军渡江做了大量工作。解放后,苏桦曾任全椒县军管会副主任、副县长。民国38 年7 月以后,苏桦历任江浦县县长、县委书记、定远县委书记、滁县地委秘书长、行署专员。1956 年2 月起任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副主任、蚌埠地委副书记兼五河县委。领导群众开展反匪反霸、生产救灾、土地改革等斗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等工作,使所在地区的落后面貌有所改变,人民群众生活也得到了改善。1956 年5 月,因反对“五风”而被下放到马鞍山第二钢铁厂任厂长。1961 年后,历任马鞍山市委书记,参与和领导了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创建工作。1963 年7 月,任淮南化肥厂,对淮南化肥厂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期间,苏桦对林彪、“**”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在被夺权并遭受残酷的情况下,仍坚持真理,对共产主义事业必定胜利充满信心。1973 年起,苏桦先后任安庆石油化工总厂建设指挥部副指挥、安庆石化总厂-。1980 年1 月后,任中共安庆市委第二书记、书记兼石化总厂党委,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以对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高度负责的精神,勇于开拓,积极领导和组织安庆石化总厂的规划和建设,把安庆石化总厂建设成一个大型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他倡导、扶持城镇新型集体经济,受到中央领导的表扬,国务院主管部门在全国提倡和推广。1982 年4 月后,苏桦任安徽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他认真执行党的十二大提出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组织制订安徽省20 世纪末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纲要,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支持农村改革,努力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内部改革。在加强重点建设的同时,对积极发展县级经济、新型城镇集体经济和窗口经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加强经济立法与经济宏观调控等问题,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看法,为加快安徽经济建设步伐,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智慧。1983 年,苏桦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5 年3 月起,先后被选为安徽省第六届、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他认真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人民代表和人民群众,认真开展工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人大常委会的工作和建设,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苏桦生前曾任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对全省地方志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做出了大量工作。他在任时解决了由省财政承担《安徽省志》印刷经费问题,保证了省志的印刷出版。他还主编及撰写了《城镇集体经济研究》等书,担任了《当代中国》安徽卷主编,研究“窗口”经济,为总结安徽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和发展社会科学研究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89 年8 月15 日,苏桦病逝于合肥。汪海洋 (1830~1866)
121455qmtqhv7tanqa707b.jpeg
汪海洋(1830~1866),安徽全椒人,民间传为全椒城西南程家市人,太平天国后期名将。他原系石达开的部将,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出走,汪海洋随之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地。咸丰十年,在广西与彭大顺、童容海等各率所部脱离石达开。咸丰十一年八月,在江西遇见忠王李秀成时,还有20余万人,洪秀全嘉奖这支军队,命名为“扶朝天军”。汪海洋到江西后,即隶属李秀成,随其入浙江、克杭州、守余杭、军功卓著被晋封为康王。原系石达开部将,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出走,汪海洋随之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等地。咸丰十年,在广西与彭大顺、童容海等各率所部脱离石达开。咸丰十一年八月,在江西遇见忠王李秀成时,还有20余万人,洪秀全嘉奖这支军队,命名为“扶朝天军”。汪海洋到江西后,即隶属李秀成,随其入浙江、克杭州、守余杭、军功卓著被晋封为康王。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八月,李秀成经营的一度兴旺的-局面处于颓势。其时,清军紧逼杭州,并分兵进攻余杭。担任余杭军务的汪海洋与杭州守将听王陈炳文连营40里以拒之。十一月,清闽浙总督左宗棠来余杭督战,命令将领蓝益澧、杨昌浚、黄少春领兵13000攻余杭城,被太平军击退。年底,大雪不止,汪海洋坚壁不动。清军见天气不利,急谋攻陷太平军五道关卡。第二日,又急攻太平军主阵地——位于余杭城北的林清堰。汪海洋得知,先伏兵于横港截击清军。清军前队深入,后军随之不能止,伏兵四起,前后夹击,大败清军。清军不敢再逼余杭。同治三年二月,杭州陷落,余杭孤掌难鸣。汪海洋-率部弃城东走,自湖州走安徽入江西,出入广东与江西交界地区。七月,天京失陷后,江海洋以全军隶属侍王李世贤。李命令汪海洋屯兵长汀、连城、上杭三地交界的南阳乡以为犄角。同治四年正月,清将刘典攻南阳乡,与太平军战于马洋洞,汪海洋率部打败来犯之敌,追至新泉。汪海洋自率身穿黄白号衣的军队2万列阵于田间,刘典领亲兵拼死顽抗。这时,清援军赶到,太平军-退至西岸,过河时,淹死多人,汪海洋几乎被俘,部下拚死救至越山。新泉遭遇战,汪海洋部损失过半,遂放弃南阳乡走永安、至白沙;因刘典军跟至,再由坎市走龟阳,入平和。五月,李世贤-撤离漳州后,一溃于永定剑滩,再溃于广东漳溪,死亡殆尽,逃向永安。相反,海洋部在这一短暂时期,军事发展却比较顺利。四月,汪海洋攻湖南,五月入广东,首破清军于镇平,再攻嘉应州(今广东梅州);恰逢清将鲍超部霆军哗变,由江西来到广东,海洋招抚之,兵力大增。因之,拟从广东与福建交界地区返回江西,遂从镇平翻越分水坳至广福乡割早稻以充军粮,为清军所阻。八月,李世贤兵败,逃至镇平依附于汪海洋。先世贤在漳州被围时,急令汪救援,汪为保存实力借故不应,世贤兵败,汪惧罪,同时担心兵权为李所夺,刺杀了李世贤。困守梅州在此之前,六月,丁太阳投降了清军。九月,陆顺得为林正扬出卖,于番禺就义;自此,驰骋闽粤、转战五岭的太平军就仅剩下汪海洋率领的一支孤军了。形势如此险恶,但汪海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矢志如一,誓与清廷决战到底。同治三年十月,汪海洋自赣入闽,采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保存了实力。但几次北上,途中均遭堵截。第二年十一月,太平军在江西龙南附近的一次激战中受挫,不久,佑王李远继、奉王黄朋厚叛变后,甘充内奸再度混入了汪海洋军中。同治四年十二月,汪海洋因数次北上被阻,为借一城过年,休整疲惫之师,突然由连平东走,一日疾行200余里,乘虚攻占粤东重镇嘉应州(今梅州),大出清军所料。但因势孤力单,清军全力围剿,汪海洋的战略计划无法实现,只得据守嘉应州城(今梅州城)。清军不停地赶到,重重设防。同治五年一月,汪海洋多次率兵出城,往来倏忽,冲击围城清军,屡获胜利。但因清军大至,汪海洋放弃附近的村镇,收缩兵力于城内。十六日,汪海洋忽然决定“破釜沉舟”与围城清军决一死战,分兵三路冲出,湘军主力刘典部全力抵挡,太平军前仆后继,英勇奋战,鲜血染红了道路和溪涧。但由于作战计划事先已由叛徒走泄,刘典从叛将丁太阳处得知汪海洋每战必身先士卒的内情,命丁带领清军设置-侧击。当汪海洋率军冲至,丁太阳督军,“-齐施,子如雨注”,汪海洋不幸中弹身亡。太平军战死者无数,清军弃尸河中,总计不少于3000具,蔽江而下,整整五天尚未流尽。李世贤之后,汪海洋是当时唯一能够统辖全军的将领,他的牺牲加速了太平军余部的覆灭。乐韶凤 (?~1380)
121455hddrqr93gl6j7rig.jpeg
乐韶凤(?—1380),字致和,一字来仪(《明史》、《国朝献徵录》为“舜仪”),直隶滁州全椒县(今属安徽)人,官至兵部尚书、翰林学士。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令乐韶凤制定全国性的统一声韵,用中原雅韵正之,取名《洪武正韵》。元末,有经世之才,博学善写文章。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春,至和州军门拜见朱元璋。秋,随义军从采石渡江,协助处理军务。至正十七年(公元1257年),授江西行省管勾。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掌起居注。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历任给事中、中书左司员外郎。不久,又升任兵部侍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晋升为兵部尚书,与中书省、御史台、都督府共同制定“教练军士法”。秋,改授翰林学士,与承旨詹同一起厘考注释“先师乐章”,编集《大明日历》。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撰《神降祥》、《神贶惠》、《酣酒》、《色荒》、《禽荒》诸曲,共三十九章,合称《回銮乐歌》。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三月,因当时语言过杂,旧韵多起于江南,朱元璋命令乐韶凤制定全国性的统一声韵,乐韶凤用中原雅音正之,取名《洪武正韵》。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起任国子司业。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升任国子祭酒。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以病致仕,不久去世。家族成员弟:乐韶晖,曾任开封太守。弟:乐韶礼,曾任太常寺卿。弟:乐韶毅,曾任诸暨同知。

来源|全椒文旅综合博雅人物网主办|全椒县文化和旅游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