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快捷导航
首页
BBS
人才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知全椒
»
首页
›
知全椒
›
旅游户外
›
人文全椒 | 江克让与积玉桥、宝林门碑帖 ...
返回列表
查看:
22077
|
回复:
0
人文全椒 | 江克让与积玉桥、宝林门碑帖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离线
积分
4276
216
主题
218
帖子
427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76
发消息
发表于 2022-4-14 12: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江克让(?~1928),字退公,全椒县人,清庠生,文士,书法家,与张其浚(绍兴人,全椒知事)纂修民国九年《全椒县志》并作序,主讲集益学堂。辛亥后执教全椒中学,工诗文,擅书法。长子江兆清,民国九年《全椒县志》校对。四子江兆沅,字芷青,幼即善书,十五岁时,为民国九年《全椒县志》木刻本题写书名。
积玉桥,在全椒县襄河镇东南门街道之接壤处,横跨襄河之上,原名“市石桥”,民间俗称“大石桥”。相传始建于西汉初年,宋嘉祐二年(1057)由邑人吴讼与僧人行悦领首重建,历时五年方成。明景泰元年(1450)重修,明成化、弘治年间(1465~1488)续修。清宣统元年(1909),桥被大水再次毁圯,各坊邑人捐资银元达一万四千元,拟重建;辛亥革命起,工程暂停,接着大旱灾荒;延至六年(1917),方又“始甃桥址”,重新募捐,并专门成立以椒邑文士汪文绶(曾任淮安知府)为首的“积玉桥修复促成团”和以张德霈(县财政局长)、盛元龙(县财政局副局长)、江绍禹(县商会会长)为经理的“积玉桥桥工局”促其事。到民国八年(1919)十二月告成。重修的积玉桥长41米,宽4.2米,高9.6米,四垛、三孔,桥面皆以石条垒成,桥面两边有砖砌栏杆,大桥中孔上镌刻有“积玉桥”三个大字,为邑人江克让所书。今此桥仍为全椒城内重要津梁。1920年《全椒县志》记载:民国六年(1917),因桥重修清理桥墩时,发现散见桥石中的残字石刻,字迹结构奇古,每石一字,达千余字。时本邑书法能手江克让嘱子江兆源与盛峻居,在乱石中搜拓,先后共拓八十六字,并将拓本印了若干份,委托当时正在上海设馆的本县学人汪文鼎转请著名金石家、书法家李瑞清鉴定。李瑞清认为:“其用笔古厚浑朴,文字之损益,皆六朝法也。”论为“萧梁人手笔,与鹤铭同时。”书法家亦均公认为有汉魏神韵,六朝人作品。所书内容即千字文。
名桥名刻,当时就被学术界所重视。《积玉桥残刻》共七十七拓片十八乘十八厘米,拓本前面有退公江克让题识:“全椒积玉桥,相传汉初已有,而邑乘无考,今此桥已圯,得其当时石刻,字雄浑中寓萧之意,几欲颉颃瘞鹤,当是六朝人书,然用千字文编次,桥石似又在萧梁以后……为古物无疑也……”江氏将所拓八十六字装璜成册,曾由中华书局影印成《全椒县积玉桥残字》一书,供人临摹。凡得者,如获珍宝。此书册为江克让之子江兆沅保存,传至第三代江家荫(原县文化局长)因“文革”后佚。可惜,这批视为书法艺术珍品的近千块石刻,因民国年间修桥时,被填入积玉桥桥基之下。何时能重见天日,只好待后人修桥时查找了。
1985年出版的《全椒县文物志》载:“江氏将所拓八十六字装璜成册,曾由中华书局影印成《全椒县积玉桥残字》一书。”1992年书画家刘二刚先生在南京发现了《初拓全椒积玉桥残刻》,共七十七个字,江克让的题识和惠同的跋文。2000年4月12日《书法导报》作了具体介绍。为此,著名书法家刘二刚在《书法导报》撰文,关于《初拓全椒积玉桥残刻》;著名画家徐悲鸿为《全椒县积玉桥残字》写跋《积玉桥字》。多年前,江兆沅的后人鲁开先赠送给全椒县文联一套《全椒积玉桥残刻》册页,为上海有正书局出版。积玉桥,为全椒古代最著名石桥,是南北交通重要津梁,素为兵家争夺之地。在古代,积玉桥也被作为全椒学宫的金水桥。每当学使驾临全椒试取秀才,凡成为秀才的,必戴花从积玉桥上,从涌金桥下,谓之走“金水桥”,然后到学宫拜老师、拜孔子牌位。
宝林桥,位于宝林路起口。建于元至正辛巳(1341年)初冬,僧人佛光、慧明、无尽倡建,为三孔石拱桥。明永乐四年(1406年)春,县令马继祖续修。现存桥为民国4年(1915年)修。宝林桥头有一城门,叫“宝林门”,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修建的,后倾圮。明朝崇祯年间,县令方永昌为防御张献忠义军,建关隘十二处,并首建宝林关。在宝林门旧址处,掘获木匾一方,上书“宝林门,立于赤乌二年”,墨迹古而犹新。宝林门关隘建成后,桥势虹峙,河水浚深,不啻金汤。门额题“虎踞犀潜”四大字。门楼上塑关公神像,意为邀忠义之灵,永障一方平安。原来“宝林门”木匾仍悬在关门的横额上,盖不忘前迹之意也。由于全椒城防御工事告竣,张献忠火烧程家市,未能进攻县城。
民国五年(1916)冬,在重修完宝林桥后,邑人又重修了宝林门,由江克让补题“宝林门”三字,横刻在长约4尺、宽约1尺多的一块青石板上,仍旁书“民国五年仲冬谷旦。赤乌二年建”,下款为“里人重修”,砌在宝林桥头关隘门头上。民国九年增筑石岸。后拆除关隘时,宝林门已随老城墙一同毁去,石岸尚存。“宝林门”匾额与后来发现的“人登古道”石碑移送原交通局一并保管。积玉桥、宝林门碑帖能流传保存至今,与先贤江克让亲力亲为、殚精竭力地发掘、保护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当初江克让先生睿智识金,及时抢救,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或沉睡河床无人问津,或作为建筑垃圾烟消尘灭。积玉桥、宝林门碑帖能惠泽后人,先贤克让先生功不可没。(参考资料:1.全椒县志;2.1991年陈葆经先生访谈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